新世纪吉林生态文学创作:在白山黑水之间书写深沉热爱

来源:文艺报 时间:2024-01-04

近代以来,随着工业文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飞速提升,人与自然的矛盾冲突愈发激烈。从自然科学到人文社科领域,生态问题日益受到全球范围的广泛关注,生态文学的创作和研究也在文学领域方兴未艾,形成持续至今的文学创作潮流。


吉林省自然生态资源优越,四季分明,河湖水系发达,地形地貌多样,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白山黑水、苍松挺拔的自然环境孕育出无数美丽的生灵,也为作家们带来源源不断的生态文学创作灵感。新世纪以来,吉林省生态文学创作成果斐然,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生态文学作家和作品,如胡冬林的《青羊消息》(2001)、《野猪王》(2010)、《金角鹿》(2017)、《山林笔记》(2020);任林举的《玉米大地》(2005)、《虎啸》(2021);赵连伟的《寻访东北红豆杉》(2023);王怀宇的《血色草原》(2019);李谦的《大风口》(2022)以及《树上有只“稻草貂”》(2023)等。这些生态文学作品题材丰富,体裁涵盖小说、报告文学、散文等多种文体,广受读者赞誉和社会好评。这些作品用质朴清丽的语言描绘出吉林山水的动人画卷,表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想,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开始,逐步深入了解生态系统循环运转的每一个环节,思考现代人与自然是怎样的关系,又该怎样相处,最终导向观照自我生存、生命的意义等终极问题,追求生活的审美、诗意的栖居。


深入野地,与人为善


新世纪吉林生态文学描绘了“融入野地”进程中,人与人关系的和谐与交融。上述生态文学作品的叙述展开之初,故事的讲述人往往是在他者的带领下,走出自己长期习惯的原有的生活环境,开始迈向自然的怀抱。从身份上来看,这些“引路人”多为林业局的保护者、高校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或当地熟悉自然山林的居民,尤其以曾经风光的老猎人为主。他们不仅有丰富的生态知识,更在人类难以近距离接触珍稀野生动植物,日益远离自然的时代,书写了案例故事。如《寻访东北红豆杉》中的刘场长、周教授,《虎啸》中负责收购虎皮虎骨的药厂员工等。对于生态保护、自然环境这些重大命题,他们中间有的人有热情,拥有从高等教育中获取的知识;有的人有故事,掌握着祖辈和自然山林教会他们的属于山林自然的别样智慧。生态文学探索的重点是展示人与自然的关系,但生态文学作品的开端却往往是人与人的接触,刻画的是叙述者们在初识、融入自然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在探索自然生态奥秘的过程中,作品中其他出场人物的观念言行,对叙述者形成自己的生态意识通常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在被动接受他者生态观的过程中,叙述者的态度或受启发或持怀疑,这些主观意识活动的轨迹,其本质正是叙述者生态观念的隐晦表达。在《寻访东北红豆杉》中,通过周教授和古树红布的往事,赋予了古老的红豆杉令人敬畏的气质,古人对其膜拜有加,现代人在对红豆杉进行研究保护工作时,同样不敢轻易冒犯。文章的结尾,作者将挺拔高大的红豆杉视作广袤长白山森林中的王者,称它们为“百树之王”,这背后隐含的“万物有灵”“敬畏生命”的生态理念,早已在周教授的往事里展现得淋漓尽致。除了作为故事讲述者的领路人,远离都市喧嚣、人烟稀少的自然环境里,人与人的关系似乎承载着人与自然理想关系的预演,那是真正的和谐与从容。在自然辽阔的怀抱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发趋向简单化,不再充满现代社会中复杂的人情世故、各种算计,而是成为通力探索的伙伴甚至师徒,大家互相学习,交换彼此的知识,更在探索的旅途中不断向大自然求教,时时记录发现的新鲜事物乃至哲学思考。在这片辽阔的天地里,人们怀抱着相同的理想、责任与使命——热爱自然、了解自然、保护自然,在相处的过程中畅谈彼此的人生经历,从交流中不断激发出新的灵感。正式探究人与自然的关系之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首先达到了和谐。


胸怀山河,观照自然


其次,新世纪吉林生态文学以“第三者”的旁观视角,重新审视人对自然的情感与态度,表达如何以文学方式重构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在渐渐深入自然、人际关系达到和谐之后,自然风貌与动植物乃至微生物的故事,逐渐攫取了探索者们的心弦,一草一木的萌发生长,一只野生动物的活动轨迹,都对迈入自然王国的人们具有强烈的吸引力。通过人类对自然了解程度的不断加深,站在近似于“第三者”的旁观视角,探索者们考虑的问题也愈发复杂,在庞大和谐的生态系统中,人类究竟处于什么位置?人类如何与自然相处?对同处这个星球的所有物种,人类应该承担怎样的责任?在呼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浪潮中,文学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加入这一过程?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又站在什么样的位置?在许多生态文学作家看来,文学应该毫不例外地成为承担责任的重要载体。面对一连串的问号,他们在了解自然之路上不断思索,并用文字清晰地呈现出他们的思考过程及结论,用文字考量着如何以文学方式重构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人对自然的尊重、人对自然的态度和内省。《虎啸》将虎作为整个自然界的代名词,使得人与整个生态圈的关系具象化到范围更小的“人与虎”关系之中,“无疑,虎是自然的象征、自然的精魂、自然的隐喻。如果我们不把虎看成虎,而是看成自然,过去和现在发生的一切,便都有了正确认识、理解的基础。”宛如宇宙中规律运行的天体,在统一的星系之内又葆有各自的轨迹,二者的位置若即若离,偶然交汇,对于虎的完整一生而言,人类绝大多数时刻处于“第三者”旁观的视角。书中将人类走向平原土地、野生动物退入山林的分隔称为“一份协议”,“一份没有协商、没有文字、没有明确边际的协议,遵从的完全是不可说破、不可说尽的天意”。在这个人类不断扩张、动物愈发退缩的进程之中,人类的情感、理念及行为总是起着主导作用。人的因素总是变化最大、最快的,而虎则是和自然本身一样,基本处于平稳、恒定的状态。因此,人与虎的偶遇,往往源自人类主动进入虎的生存范围,人与虎冲突的发生,也多起因于人类对虎生存领地的入侵甚至是对虎的主动攻击,正如生态问题越发尖锐的直接原因是人类对自然越发频繁的掠夺与破坏一样。对于人和自然关系中的每一个环节,作者都保持着十分谨慎的态度,从不妄下论断,在全书的最后部分,作者强调:“就像我们没有真正学会与自然相处一样,我们也还没有学会与老虎和谐相处。”在这部关于东北虎的长篇报告文学中,关于我们曾经因为老虎而获得的利益和荣耀,关于惩戒和报复,关于索取与偿还,关于警醒与反思,关于冒犯与敬畏,关于仇怨与恩惠,关于自觉和不自觉的碰撞与冲突……一切都需要重新审视和定义,同理,过去漫长的岁月中,我们对自然的情感和态度,对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豪情与壮举等等,也需要随着时代和人类认知水平的不断改变,进行重新的审视和定义。


隐入山林,求索心灵


此外,新世纪吉林生态文学创作批判人与自然生命的对立、寻求人与自然生命的融合,从而引导人走向审美生存的境界。在深入了解自然、融入自然,并在日复一日的走访中深切体会到自然的和谐与精妙之后,人总是会面对一个更加复杂的问题,那就是人类如何自处,也有作家将这一过程描述为“一个作家,应该写对自己的心灵有营养的作品”。对于作家而言,长期浸染山林中的静谧安宁,有大量时间与自己相处对话之后,重新审视自己的创作时往往会产生新的困惑和突破。从亲眼观察、近距离接触自然万物繁衍生息,到回归内心世界、自我的精神世界,胡冬林的生态文学书写也记录着个人心路历程,真的好像是“活到一定程度,人就静了”。《山林笔记》皇皇巨著百余万字,自2007年一直书写到2012年,正好处在人类与自然的冲突越发激烈,然而绝大多数人尚未意识到我们与自然的相处早已出现问题的时刻。人类正在被不断膨胀的欲望驱使,破坏着整个世界的平衡。作为一本日记体的散文,作者不仅将其当作写作素材的重要积累,记叙每天出入山林所见所闻的动植物习性,人与动物意外互动的趣事,更有许多关于创作灵感的计划设想、每日工作安排,以及对自己现有生活与内心世界的思考和反思。他从探求自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出发,进而向内求索人生的真谛。更巧妙的是,作品的行文之间运用了一种好似在与自己对话一般的口吻,因此读者在阅读时,便能够更为直观地感受到这位生态作家的平和与幽默风趣。胡冬林用娓娓道来、生动活泼的语气批判着人与自然生命的对立、寻求人与自然生命的融合,从而引导人走向审美的生存,在他的精神世界中,美最终与人的生存和生命融为一体。在环境与人类生存发展的矛盾尖锐到最高峰的时刻,用温柔的笔调坚持唤醒人们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追求,以及对个人内心世界和谐与平衡的向往和努力。有的人称他为“在长白山的秘境中,一个人抛弃了所有的人”。越来越深入的习惯于长白山宁静祥和的世界之后,他更想远离城市的喧嚣、远离复杂的人际关系、远离俗人,他想在山中宁静地活着。在多次进山考察的过程中,胡冬林发现“进化既伟大而又神奇,当极度孤独的动物找不到同类做伴时,有时会转而去寻找其他同样孤独的异类动物做伴,用彼此相通的姿态交流或是默默相伴,往往也能产生深厚的友情甚至带有爱意的深深依恋之情,这种情谊远比人类之间的情谊更单纯更专一”。或许从这时起,他已不再畏惧人类通常定义下的孤独。森林中的长夜不适于独居,适于悟,顿然领悟时山林中全是道理,他从山林中不断汲取自然的智慧,并进一步充盈自己的内心世界,在躁动的年代中始终保持最初的和谐宁静。


最后,新世纪吉林生态文学创作是以文学助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讲好中国生态故事的有益探索。以“天人合一”为代表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理念,自中华文明诞生伊始便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精神文化世界中。十八大以来,随着“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以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中国特色生态文明思想的广泛传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观念也越发深入人心。坐拥长白山、查干湖,毗邻内蒙古草原,“东有虎豹,西有白鹤”的吉林省,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优势,在发展与改革的进程中积淀了绿色发展的厚重底色,也为生态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无限的灵感,一批优秀的作家或是成长于这片白山黑水之间,或是被这惊艳世人的自然之美所震撼,怀着对这片沃土的深沉热爱,书写下一部部动人的吉林生态画卷,共同汇成新时代中国生态文学创作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作者吴景明系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徐瑞琳系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2022级研究生)



编辑:曲翱
上一篇: 大美吉林,白山松水如画
下一篇: 金仁顺:童话长白山
0.12818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