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文学新力量 写下乡村新诗行——吉林省作协召开“发现素人写作者 培育黑土地作家群”座谈会

来源: 时间:2025-07-25

汇聚文学新力量  写下乡村新诗行

——吉林省作协召开“发现素人写作者  培育黑土地作家群”座谈会

 

李萌

 

盛夏七月,梨树枝繁叶茂。为发现更多素人写作者,培育黑土地作家群,推动优质文学资源直达基层,7月22日,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梨树5周年之际,吉林省作协组织省内21位基层作家在梨树召开“发现素人写作者  培育黑土地作家群”座谈会。

033aae3f070a6bcad8dea65e6197fda.png 

四平市作协主席孙学军谈到,素人写作能够打动人、引发广泛的情感共鸣的根本原因,在于它深深扎根于作者最真实的生活土壤,字里行间散发着泥土的质朴气息,凝结着清晨露珠般的鲜活体验。从素人写作到培育黑土地作家群,说到底就是让文学回归它本来的样子,像在田地里耕种一样自然真实。“当我们拿起笔,像握着深耕的犁铧,去努力开掘生活表层之下的冻土,那些深埋在黑土地里的时代脉搏、普通人的坚韧光芒,最终都会通过这些质朴真诚的文字破土而出,展现出它们的面貌——这既是每一位‘素人’坚持写作的根本价值所在,也是这片深沉的黑土地能够给予文学最持久、最珍贵的礼物。”

 701b073597ba101d87c091e888060d8.png

《作家》杂志编辑、青年诗人尘轩说,“写作者的根在足下土地,而作品则向上生长。我们黑土地有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它不仅滋养万物,更蕴藏鲜活、未经雕琢的素材,素人写作者正是这片沃土上距这些素材最近的人。”对于培育“黑土地作家群”,他认为,“我们亟需汇聚‘黑土地作家群’的能量场,让‘黑土地作家群’成为地域文化名片。作家们以‘在场者’身份创作的作品,将成为记录时代变迁、凝聚乡土认同、传承地域精神的载体,使‘黑土地美学’更为醒目。”

ad2a258719ddbd35a2ca91c2df72e40.png 

农民作家张晓英说:“写作于我,就像在自家那片薄田上固执地种着葵花——明知收获可能微薄,却依然执着地爱着这片土地,爱着这份光亮。”通过互联网,她看到外卖诗人王计兵、矿工诗人陈年喜、菜场作家胡安焉的故事,他们那份对文字的赤诚与坚守深深地触动了她,“每个平凡的生命都有属于自己的声音,都值得被书写、被倾听。这更加坚定了我继续在田间、灶前、月光下,用我笨拙却真诚的笔,记录这片土地上的烟火与心跳,继续做那个在薄田里播种葵花的人。”

707535e6e5d3a3926100430c4ef40a9.png 

提及素人写作,梨树县作协主席王芳宇难掩欣喜。“素人写作的核心在于‘素’,以素心、素笔,写最素朴、最真实的生活,表达最真挚、最炽热的情感。素人写作的珍贵,在于它未经雕琢的真诚,在于它对真实生活的凝视与思考。就像梨树老一辈作家那样,书写家乡的变迁、个体的悲欢,在文字中安放灵魂、传递温度。我们将继续以最朴实的文字描绘最美好的时代,让更多从‘泥土里长出的作品’被看见、被传颂。”

7d86e868ef0e69da204124e1446837c.png 

生在梨树、长在梨树的诗人肖寒,曾参加《诗刊》第32届“青春诗会”。她结合自身谈了写诗的原因、感受和心得,“诗歌是最简单、最有效表达情绪的载体。写诗的过程也像是剥洋葱的过程,外层是技巧和形式,内部是创作动机和自我剖析。写诗对普通人而言,更多的时候是精神救赎,甚至是给予乏味的生活一点色彩,一点咸味儿,一点微澜,一点区别,一点不一样。就像给菜市场上的西兰花贴上诗意的标签,则降低了厨房里的油烟味。这是精神的源泉也是生活的力量。”

e75f45665b5d9f7464f1a8dc493b929.png 

“原来我一直就是一个素人写作者。”诗人查干牧仁表示,“对我而言,写诗从不是为了成为诗人,而是给平凡的日子开扇小窗。”关于黑土地写作,他说:“乡土是我的根系,但诗歌需要翅膀。我不再满足于仅仅记录消逝的风景,而是想让诗歌成为一座桥——连接土地与星空、过去与未来、个体与众生。真正的诗意,或许就在这种‘跨越’之中。当真实的村庄在不断缩减,诗歌或许能成为最后的精神家园。我要以文字为容器,盛装这些大时代里的记忆碎片。

 

edf5329a70842fd84651ecc9946ac7a.png 

农民诗人张丽英使用过的6台电脑,见证了她在写作道路上的成长与蜕变。从一个纯粹的农民,到获得首届“吉林十大农民作家”称号,再到成为诗歌培训班的老师,对于如今的收获,她感慨万千,“可以说,是诗歌改变了我的生活,不仅让我获得了荣誉,还让我实现了人生价值。”

f75ecc738a018f9e75a42ef2b8a09ab.png 

“我从素人转变为网络作者的契机很有趣”,网络作家李忠飞这样开头。她喜欢在网上看小说,更喜欢在评论区挑毛病。一次,有位作者看了她的评论非常生气,说她有本事就自己写。从此她踏上了一条写小说的“不归路”。“我特别庆幸赶上了网络文学兴起的时代,从最初的忠实读者到成为现在的一名写手,小说陪我走过的十年,也是我从‘自嗨’到坚守的十年。它给予我的不仅是一份收入,更是一种底气、一种自信。”

f47b414e6621611789fc2148ab39a16.png 

“苦难是文学的沃土”,网络文学新锐刘雨晴回顾了她的成长经历。“在东北农村,寒冷是我挥之不去的烙印。因为经常顶着风雪上学,我的手背总是龟裂的。”物质的匮乏衬托了她精神的富足,“我见过满地嫩黄的蒲公英铺满河道,也见过红蜻蜓在夕阳的稻田中飞舞,萧索秋日里,我独自走在那条路上,飘零的落叶是上天送给我一个人的礼花。我将所见所想落于笔下。”她坦言自己作为职业写作人,面临着难以平衡迎合市场与创作本心的困境,她希望未来能够“在前辈们的指引下,写出更多的文学精品,让黑土地开满艺术之花。”

此外,还有几位作家纷纷发言,表达了对创作本质的思考,对实际问题的诉求,但更多的是对文学的热爱与坚守。

a28dec85e650fee44e935dcac55ee53.png 

黑土地文学的根基在人民。人民不仅是文学作品的主角和读者,同时也是文学创作的生力军。非专业写作者作为一种新力量,已经形成了新的文学增长点。吉林省作协将积极采纳大家的建议,同时也希望基层作家永远保持对文字的热爱,在写作中找到快乐、勇气与共鸣,共同推动素人写作从“自发创作”走向“有序发展”,让农民写作、素人创作成为黑土地作家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精神火炬,为推动吉林文学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编辑:崔皖琦 曲翱
上一篇: “白山松水·美丽吉林”文学志愿服务活动走进舒兰
下一篇: 传承文化根脉 书写时代诗篇——吉林省作协走进梨树开展系列活动